跳到主要內容區

校史沿革

      本校址在竹山鎮桶頭里鯉南路三一二之一號,即位於瑞竹通往桶頭之「桶頭橋」南岸台地上。學區分為桶頭、內寮、小旗檳榔宅、過溪、割菜園等區,共有四百一十五戶,人口約一千五百餘人。

      桶頭國小未創立以前,此處原屬瑞竹國民學校之學區,學童每日清晨必需背著以藺草編成之草袋或用布巾包裹書本,徒步前往今瑞竹國小就讀,路途最遠者需花費一個多小時才能到校,而且均赤腳徒步於石頭路上,至為辛苦。尤其當時桶頭橋未建,乾季時於清水溪上搭簡陋竹橋渡河,雨季則需坐竹筏,若山洪暴發,竹筏無法撐渡時,則必需經桶頭吊橋再翻山越嶺到達學校,費時約二小時。地方士紳乃向上級反映希望設校,南投縣政府乃於民國四十二年九月,設立瑞竹國校桶頭分校,在里集會所上課。然集會所場地狹隘,當時僅一、二年級學生於分校上課,中、高年級學生仍需步行至數公里外之瑞竹國民學校上課。地方人士鑒於學子上課不便且路途遙遠,乃由當時里長湖瑞宜等人籌組「南投縣竹山鎮桶頭國民學校建校籌備委員會」,毅然發起樂捐,每戶砍伐五十件桂竹交出(當時每件桂竹約值十餘元,每日工資亦需十餘元)。所售出之桂竹價款和樂捐、政府補助款合計約一百萬元之鉅。然後購買現址校地籌劃建校,於民國四十三年正式動工整地建校,當時校舍為磚木構築之瓦屋,建築所用木料係雇工至附近深山鋸木,再以人力抬至現址構築,備極艱辛。 民國四十五年新校舍完工落成,同年九月一日正式開學,師生遷入新校舍上課,同時「桶頭分校」亦獨立為「桶頭國民學校」,派藍永顯先生為首任校長。

      學校獨立之初,因政府財政困難,一切因陋就簡,既無自來水、電力供應,連課桌椅亦無著落,最後由建校籌備委員們集體前往瑞竹國民學校,向當時校長石德禽商借五十組老舊課桌椅,而後本校再製十組新課桌椅供學生使用。學校剛獨立時共有六班,學生一八五人。迨民國五十年六月始完成自設用水。五十一年六月,臺灣電力公司始正式供電。民國五十四年十月舉辦桶頭、瑞竹兩校聯合運動會,由桶頭國民學校主辦,本校該年學生數已破四百人。

      民國五十七年九月一日實施九年國民教育,校名改為「桶頭國民小學」。 民國五十九年將校門口通學路鋪設柏油路面。翌年五月,建於該校校園之「桶頭里綜合球場」完成,提供附近居民及該校師生運動休閒之最佳場所。民國六十二年以後,由於部份教室係磚木構造之瓦屋,因年代久遠樑木蛀蝕成危險教室,故逐年予以改建為鋼筋水泥加強磚造之洋房。至民國六十六年六月全部改建完成。當年學生數逐減為七班,共二百九十八人。民國七十年興建午餐廚房,並於同年十月供應營養午餐,由於辦理績效良好,屢獲教育廳頒獎獎勵。

      近年來由於人口政策教育及就業因素,使得學區內人口不斷地減少,以致學生來源驟減。民國八十四年以後全校學生已不及百人,民國八十八年九二一大地震的一場空前浩劫,更加速學生數減少現象,爾後便逐年減少中。 本校因位處山區,校園環境在師生齊力經營照顧下,草木蒼翠、花朵競艷,軟硬體設備新穎完善,已達到「學校公園化」之境地,在歷年南投縣中小學防治公害美化綠化環境比賽中亦屢獲佳績。在提供師生優質教學環境的同時,為學校的「永續經營」不斷的努力,將是每一個身為「桶頭人」的歷史責任。

即時空品測站資訊看板

登入成功